金小仙·Mucha

爱摄影,爱旅行,爱发呆,爱很多东西的伪文艺仙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金小仙神奇
华盖创意签约摄影师、海洛创意签约摄影师、携程网签约摄影师、穷游精华作者

悄悄告诉你,上海私藏了一座“小白宫”


说到白宫,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美帝总统的府邸。然而在上海,也有着一座看似缩小版的“白宫”,俗称“海上小白宫”——坐落在汾阳路的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座“海上小白宫”的前世今生。

更多图文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金小仙神奇

-----------------------------------------------------------------------------------------------------------------------

汾阳路79号“海上小白宫”,这是一座走过路过很容易错过的美丽建筑,它位于汾阳路和太原路的交界处,并不大的大院铁门和高高的绿化围墙,让人经过它门口时难以看到它的真正尊荣,尽管现在的它是一座很容易让人亲近的老建筑。



【汾阳路的故事】

先来聊聊汾阳路,在人们心中,这是一条充满着艺术气息的小小马路,就像维也纳是欧洲著名的音乐之城一样,汾阳路,也许正是上海的“音乐之路”。

汾阳路,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阳路,大致是西南向北的走向,在1902年~1943年之间称为毕勋路(Route Pichon),位于上海旧时的法租界。

这条并不算长的马路上,除了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上海音乐学院外,也密布着各种见证上海历史的老建筑,如五官科医院(原犹太医院),音乐学院礼堂办公楼(原犹太俱乐部),仙炙轩餐厅(原白崇禧故居)等等,以及本文要着重介绍的坐落在79号的“小白宫”。


关于法租界

说起法租界,也稍微科普一下。

这事儿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敌列强,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其中一条便是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其他还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从此开始实行自由贸易。

根据条约,英国可在上海享受在华特权,后1844年签订的《黄埔条约》中确定了法国获得了与英国相似的在华特权。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土地章程》公布,正式确定了上海的第一块租界-英租界。1848年美国在虹口买地,也直接造成了美租界的事实。1849年法租界划地第一块租界区域。随即,在1854年由英租界首创的租界内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The Municipal Council)”成立,起初只是用来办理工程建筑的机构,后来随着职权的扩大,演变为管理租界的行政机构,实质上已是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并在1899年更为“上海国际公共租界”,并做了扩张。

而法租界在1862年成立了与工部局职能类似的“公董局”(CONSEIL MUNICIPAL),并于1861年、1899年和1914年进行了多次扩张,才形成了如今大家所知道的法租界地区,北自长浜路(今延安中路),南到斜桥,东起麋鹿路(今方浜西路)、肇周路、斜桥,西至徐家汇(今华山路一线),共计15150亩。


租界的结局,1941年12月,日军侵入上海并占领了公共租界,不久后美英和法国向中国政府交还租界。至此,近100年的上海租界画上了句号。

回顾完法租界和汾阳路,让我们慢慢走进“海上小白宫”。


【走进“小白宫”】

步入汾阳路79号的大院铁门,付上8块的门票,沿着小径,揭开小白宫的面纱。



这幢楼外形象座城堡,是比较典型的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小白宫整个建筑外观均为白色,主体部分的中部为一圆柱体弧形向外突出,建筑整体呈对称设计,层线凸出,楼层分明,形成横三段,体现了文艺复兴强调横线条、反对传统垂直线条的主张,给人一种庄重、平衡之美。


住宅为三层,一层为半地下室,客厅、起居室从二层开始,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1496平方米。

沿着优雅的弧形楼梯走上二层宽阔的露台,正中间是入口,券门两旁有四对爱奥尼克双柱。北面入口处有塔司干式立柱。两边均为半圆券拱落地窗,窗框上皆有柔美装饰浮雕,层楼面上有花瓶形石柱。







从二楼正中间的门口步入小白宫,就好像开启了城堡的大门,虽然内部已大部分被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各类展品占据,但老房子内部豪华的装饰还是让人惊叹。

正厅:




改为博物馆后,当年的家具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工艺品的展柜,当年的景象只能通过老照片来细细品味了。


室内随处可见的艺术铁栏杆、古旧的柚木刻花、几何形状的天花板造型和细腻的天花板雕花。

室内还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设计,由于是对称的,所以东西两个房间从格局上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西面的房间是欧式的,有着梦幻的粉色装饰和雕花,以及粉色的壁炉。而东面的房间却是设计师心中所谓的中式样式,柚木刻花的壁炉经典复古,极具韵味。

东面:




古旧的开关依然行使着它的功能



精致的壁炉


东面房间的尽头目前是用做工艺展示空间,里面有几位工作人员再工作和展示雕刻技艺。





西面:


西面的房间是个粉色的世界


粉色的装饰和偏红的柚木色鱼骨地板也如此的配



粉色梦幻的壁炉



让我感叹的事,整个二层空间朝南面均是大大的落地玻璃窗,这样的采光别说在当时,就算放在现在也是极其享受。

旋梯是整栋建筑中最能让人驻足的地方,红色的地毯配以经典黑白格的地砖,从一楼一路盘旋而上直到三楼,让上楼顿时有了一种仪式感。





三楼是起居室和卧室,如今已成为绒绣、刺绣等传统工艺的展示间。



三楼正中的房间,有着一排圆形的落地玻璃,光线格外的好



阳光洒入房间,印出优雅的图案



西面的房间现在是刺绣的展示空间,有位工作人员正在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三楼最西面的房间里有一个百年前原始装潢的浴室,这是一间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卫生间了,它拥有美丽的彩绘玻璃,铸铁的洗手台以及自动化的卫生设备,这在上海早已难觅踪迹,更特别的是在角落里有一个上海滩最老的铜制立体按摩淋浴器,它可以从四面八方出水,还可以调节水压,这样的“老古董”实在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难得一见。



精致的彩绘玻璃窗



最后下到位于一楼的空间,这里如今是绘画、剪纸等工艺展示间和工艺品商店。


剪纸工作区


绘画工作区



我在参观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二楼参观时,无意间发现一扇半开着的玻璃门,这扇玻璃门平时都是关着的状态,并且被拉上了窗帘,若不是半开着,肯定不会注意。我小心的走了进去,发现门内竟然还有一扇仅一人高一人宽的小门,推门而入里面竟然是一座楼梯,直接贯通一楼到三楼。正当我想继续一探究竟,被经过的工作人员给叫了出来,原来这里并不对外开放。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是个佣人楼梯,看了小白宫的平面图,又去三楼和一楼分别找了一下,果然都有类似的小门,只是都关着。这在上海很多老洋房中也有类似构造,为了避免佣人打扰到主人的日常生活,建造一条佣人楼梯是非常实用的。这只是我的猜测,大家如果知道这个楼梯的真实用途,还请告诉我哈。


就是下图中安全楼梯的位置



当然,最不能错过的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小白宫楼下的大花园,沿着花园边上的小路走进去,可以来到花园的最深处,这里便是拍摄小白宫全景的最佳位置。



【闲话“小白宫”】

看完建筑,来聊聊小白宫的前世今生。之所以一直没有说到小白宫的建造时间和设计师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这点上,的确有些争议。

不少论著称小白宫是1905年建造的,但上文提到过法租界经过多次扩张,而在1914年扩张之前,汾阳路(毕勋路)还不属于法租界,那时候的毕勋路周围基本还是一派江南田园的光景。论说,如果小白宫是作为法租界总董府邸的话,建在不属于法租界的地盘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毕勋路建于1902年,在当时属于“越界筑路”,是一种争议极强的马路,上海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会派军警到“越界筑路”巡视,阻止或禁止侨民在这里买地建房,这条路是在1914年扩张时才被划入法租界的。另据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测上海城市租界分图》标出的当时毕勋路已经建造的稍有规模的建筑物中,也并没有小白宫的影子,因此推测小白宫应该是建于1918年之后了。

所以另一种更靠谱的说法是,小白宫建于1921~1922年间,可能是邬达克的作品,而这位建筑师,就是鼎鼎大名,任何一个关心过上海老建筑的人都绕不开的一个的名字-邬达克。

对于小白宫身世猜测的转机来自于2000年以后,邬达克的后人从海外带回了邬达克的一本相册,其中就有一张邬达克站在小白宫工地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小白宫即将封顶,同时他们还提供了小白宫的设计蓝图,上面有一个英文名字“Beudin-house”,但是图纸上没有邬达克的签名,所以并不能完全肯定是邬达克的设计。另外相册中还有另一栋邬达克设计的“Madier-house”,也就是同样位于汾阳路的白公馆(现在是仙炙轩餐厅)。而这两个house,都是当时的克利洋行的作品,克利洋行是邬达克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雇主,由于邬达克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很快就成为了克利洋行最好的建筑师,所以以上推测应该是相当靠谱了。目前照片和图纸保存在番愚路129号邬达克旧居及纪念馆中,作为珍贵文物保存着。

再来八卦下Beudin和Madier两位,Beudin译名盘腾,Madier译名麦地,1912年,旅居上海的法国人法诺(R.Fano)、盘腾、麦地和中国人章鸿笙等合作创办了万国储蓄会(International Savings Society,简称I.S.S.),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机构,因为储蓄者不分国籍,所以叫“万国”。这个储蓄会的业务很有意思,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搜一下,我就通俗易懂的描述一下吧。大致的赚钱思路就是储户交钱,就是我的会员,每月都要交钱,并且一交就要连续交20年。万国储蓄会拿着储户的钱去投资,20年之后就连本带利还给你。当然,如果当中断了,对不起,钱就不还给你了。为了吸引大家存钱,储蓄会每个月都会拿出本月收到的储蓄款的25%出来抽奖,中奖概率挺高的,而且奖额也不低。就这样的套路,第一年吸引了会员350人,第二年就达到了26000多人,到了1934年已经有13万多人,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储蓄机构,储蓄额达到了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

简单的看,这样的储蓄手段并不赚大钱,而且还要堤防挤兑风险,但是万国储蓄会的盈利点是拿储蓄金去投资,而当时最好的投资品就是上海的房地产,上海的房地产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里非常发达,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万国储蓄会赚了大钱,老板们肯定要造豪宅了,储蓄会出钱,克利洋行设计,小白宫也许就是其中一座,由于储蓄会把小白宫无偿的给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居住,因此小白宫也被冠上了总董官邸之名。


【“小白宫”的变迁史】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次日,侵占上海的日军就开始军事占领公共租界。由于当时的法政府已经投降德国,所以日军未对法租界动用武力,使得这位末位总董的地位一直维持到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为止,此后为日本人占领。

 

  • 抗战胜利后,是国民党的一个办公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机构首个办公地;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第一任市长陈毅临时住所和会见工商人士、社会名流及外宾之场所;

  • 1954年陈毅调往北京后,成为中苏友好机关的办公地点;

  • 1963年5月,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同时在二楼大厅里建立了工艺美术品陈列室;

  • 十年动乱期间,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赶出了院门,这幢豪宅曾被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作为住宅使用;

  • 1972年,工艺美术研究所重返故地;

  • 2002年改建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如今,优雅的屹立在汾阳路的海上小白宫,大家只要花8块钱的门票就可以零距离的欣赏这座优秀的历史建筑。


本文为本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用作其他商业用途!



评论 ( 3 )
热度 ( 138 )

© 金小仙·Mucha | Powered by LOFTER